(资料图片)
为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高等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纲要》还规定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
此次新规以“面向人人”为目标,将美育真正从大学里单一的一类学科教育或面向部分学生的一种专业教育,拓展至人人皆要修习的一门必修课。之所以如此重视美育,这与不断追求崇高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密不可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既体现物质生活的丰裕富足,也指向精神世界的充盈愉悦,其与美育的宗旨极为契合。因为每个人都有对美的本真追求,皆有指向审美的生活情趣,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推动人人向美而行,倡导美好生活风尚,获得美的生活与职业体验,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和基础素养能力。
美育课程是用美和审美知识铺设的实现美育目标的“跑道”。高校美育课程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习得表现美的方法、表达美的情感方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要通过系统培养大学生的高级审美情趣、审美认知和审美智慧,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升人生境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美育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有机统一的,是构建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现了美育的温暖和豁达,在促进个性发展、专业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
当然,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要求,还需要聚焦大学美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特别是抓住师资、教学、评价等几大关键点进行制度创新与突破,切实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推动大学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建强师资队伍方面,应建设一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汇聚培养大量美育名家名师,组建形成跨专业的美育师资团队。不拘一格选聘各类一专多能、专兼结合人才,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鼓励高校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以美为“媒”,将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美的生产、阐释与体验,将不同媒介、多类资源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推动艺术教育“微专业”“微学历”“微课程”建设。以美为“酶”,催化推动以美育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相通同构,达到“以美养德,美美与共”的育人功效。
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鼓励多维多类的激励导向,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美育评价体系,彰显美育的特色、质量、贡献与影响力。回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加各类文化艺术审美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各类型、各层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探寻接受美的熏陶的途径,找到兴趣所在、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高品位的生活情趣,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