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毕业生还未完全离校,2024届秋招已然开始。福建省日前发布的一项新政,让往届与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又多了些选择。
该新政明确,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的当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其应届生身份认定以本人毕业证书落款年度为准,即当年度应届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纳社保等均不影响其应届生身份认定。同时,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纳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鼓励应届生尽早尽快就业。
(资料图)
“这无疑放宽了对上年度毕业生‘应届生’身份的认定要求,一定程度上鼓励应届生尽早尽快就业,不让一些毕业生为保留‘应届生’身份报考一些岗位而白白等待。”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按照目前的人事政策,缴纳社保意味着毕业生是已就业状态,该新政的突破在于“不将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记录与应届生身份相对立”。
虽然2023届就业季已近尾声,但仍有一些毕业生没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解廷民记得,有名硕士研究生去年因为专业不对口、岗位较基层而放弃录用机会,不惜选择延期毕业,“但比较下来,今年考得不如去年好。”在他看来,有充分的就业选择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同时他认为,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都不利于就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海投现象突出 校招两级分化
“2023年春招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为了获得安全感,会开始海投,这就造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匹配上整体效率的下降。”在7月28日于上海举行的一场“百校百企”青年就业扶持计划分享交流会上,牛客创始人兼CEO叶向宇结合平台数据分析说,有40.9%的2023届毕业生投递30家以上企业,硕士生海投占比达45.1%。
牛客最新发布的《2023企业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33.5%的2023届毕业生仍未收到offer,10.3%的毕业生收获7个以上offer,校招两极分化加剧。
在叶向宇看来,就业更难的是处在中部或是中下部的同学,“因为不管行业、企业如何发展,招聘方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永远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头部的同学拿到更多的offer,而中下部的同学两手空空。”
解廷民也分享了一个岗位招聘“空转低效”的案例。他说,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人才招聘力度,自行组织招录考试。由于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考没有过多限制,部分同学求职季需要在多地“巡考”。“个别同学先后通过了五六个岗位的招录笔试,但最终也只能选择一个岗位。”
“这背后也体现了就业求稳的心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20多年,解廷民越来越发现,一些毕业生更愿意相信往届学长学姐的经历与感受,并以此作为反向背调用人单位的重要依据。
一名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一个求职社区里发帖称,在作出offer决策时,自己会考虑许多因素,比如薪酬待遇、工作内容、晋升路径、企业文化、HR在企业里的地位等。“我通常在离职员工交流群里了解企业文化,甚至还有一些特定的同学自发组建的群,里面有共享表格,记录企业HR的正负面评价。”往届学长学姐的评价也是其反向背调的渠道之一。
将招聘与培训前置
“从学历层次来看,难就业的往往是一头一尾,就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南京大学团委学创部部长(挂职)、现代工学院团委书记李敏告诉记者,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较弱,且综合能力相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而博士生作为最高学历,对就业保持较高的期待,部分offer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预期,存在一定的“慢就业”现象。
青云网聘平台负责人李慧以普通院校自动化、机械类专业学生求职为例说,项目经历的欠缺是他们应聘智能制造领域工作受阻的原因之一。
该平台抓取的数据显示,该平台上求职者中项目经历段数为0的占到79.62%,有14.58%的求职者有1段项目经历。“我们平台覆盖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往往只需要十几个人,但在技术熟练度上要求较高,如果求职者没有项目经历将很难被录用。”李慧说,针对这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定点培训学生使用目标企业的特定设备是解决办法之一。
一名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告诉记者,课堂上所学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往往是介绍基本原理,“但每个企业所用的设备型号各不相同,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熟悉相应设备的控制语言。”
如何把招聘和培训前置,成为不少院校老师尤其是工科类院校老师关心的问题。中科大软件学院校企合作负责人陶晓东告诉记者,学院目前培养人才共建有两种路径,一是针对偏工程应用型人才,会把与招聘需求企业共建合作进一步前置到研一阶段,“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动手参与一些模块化的小课题”。第二种路径则是针对注重研究同时具备一定工程能力的人才,“会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接相应的横向课题,支持导师带着学生深度培养。”
陶晓东补充说,如今95后、00后学生更重视对于目标企业的体验,包括技术体验、业务体验。“通过招聘前置,不管是培养哪种人才,都能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这也是他们未来在相应企业招聘环节的优势所在。”
“从就业规模看,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再创新高,预计今后五年就业总量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从就业形势看,结构性矛盾和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并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学校之间表现得较为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解廷民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预测的数据说。
在他看来,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性就业的矛盾,“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尤其是新设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应及时反馈到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工作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