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光明时评】
作者:莫洁(媒体评论员)
在山间观察森林的演替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在博物馆与文物面对面、感受历史的魅力,在非遗工坊体验雅趣、领略传统文化之美……随着暑假临近,研学游市场持续升温。不少父母精挑细选,用心制定暑期出游计划,期待“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撞个满怀,让孩子在研学游这个“行走的课堂”中收获别样的成长。
2016年,教育部等正式发布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明确把研学计划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挂钩。此后,研学市场快速扩容,有餐饮住宿等优质资源积累的旅行社“下海”,手握生源的教培机构、留学中介、育儿自媒体等也纷纷入局,争相在教育与旅游交叠的这片蓝海中占领先机。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娱乐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游产品,为火热的市场又添了一把柴。
伴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与成熟,研学游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等乱象,给学校与家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据多家媒体报道,不少研学游无“研”无“学”只有“游”,与普通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并无二致。有的研学游甚至连安全都难以保障,更遑论知识性和体验度。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与专业的品质把控,就靠层层外包或者花式“讲故事”包装来凑,乏善可陈的效果可想而知。研学游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周期特征,也让一些研学游产品的供给方无惧“坏口碑”,心存侥幸,想着下个旺季能够“大捞一把”。
研学游绝不仅仅是生意。不夸张地说,它的诞生与发展,承载着个体与社会对“更好的教育”的探索期待与育人目标。因此,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引导其健康发展、回归其本义,防止其被异化,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
让研学游真正名副其实,加快建立并完善相关评价标准是关键。相关评价标准的确立与完善,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明确,这将对市场主体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同时也将使各项监管有据可依。此前,江苏省等地已经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就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设定标准规范。相信更多地方性标准的出台及全国性标准的完善,将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牵引作用。
对企业来说,因市场潜力巨大,研学游仍是一门好生意,但粗放经营已不合时宜,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因此,与其“得过且过”、避重就轻,不如着眼长远、苦练内功,加大课程研发投入,选定细分赛道后精准发力。这也是产业升级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要求。
相信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终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勇敢打破“剧场效应”“标配思维”的束缚,坚守自己的初心与定力。如此,才不会轻易被“××热”所裹挟,才不会在铺天盖地的产品兜售中失去判断、迷失方向。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9日02版)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