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万年牢说课稿

2023-03-09 10:40:11 来源:教育在线

四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活动,要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那么在进行《万年牢》说课稿设计时,老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万年牢》说课稿,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资料图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万年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文章,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万年牢》教学设计稿

【教学内容】

《万年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地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

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起阅读期待

1、板书课题:万年牢

生齐读课题。

2、谈话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的插图上有两个人,还有糖葫芦,我想知道“万年牢”跟这幅图有什么关系?

生:我想知道“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光读题目就有了问题,这很好,有问题,我们要学会自己找答案,该怎么办?

生:读书,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 由于课题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而这三个字又让人一时难以琢磨。所以,本环节由课题引导学生去问,在问中走向文本,拉近师、生、文本的距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在开课时读课题而生,这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满腹疑问的时刻,学生的阅读期待被瞬间激起,打破了以往的开头格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万年牢”

1、通读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

多音字:把、闷、削

认读词语,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走街串巷、掉皮损伤、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3、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作记号,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⑴故事围绕着哪一件事展开?

⑵课文中三处描写了“万年牢”,想想分别是什么意思?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5、试一试赞美“父亲”,并找出赞美的依据:

着重抓住下列语句,读议结合,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⑴“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⑵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⑶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设计意图:“知识和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此环节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点、钩、画。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眼看、手画、心想、口答,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赞美,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培养学生自问自答,自行寻找答案依据的习惯。

三、读议结合,感悟理解“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这叫万年牢。”

⑴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⑵这种“万年牢”的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①选料的讲究。

②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

⑶小结:

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有“万年牢”的产品质量,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板书:产品)

⑷读出父亲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⑴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凭着良心做买卖的”?

⑶父亲是如何走正道的?画出文中与此有关的词语。

(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⑷“万年牢”指什么?

(认真实在地做出来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凭着良心做买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这是生意的万年牢。(板书:生意)

⑸读出父亲的真诚和正直。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⑴体会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从产品、生意上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板书:人品)

⑵读出父亲对我的谆谆教悔。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只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万年牢的产品。这三次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补充板书:线条)

设计意图:我采用“质疑问难──感悟理解──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问”出疑点,“说”出难点,“读”出重点。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联系生活,深入体验“万年牢”

1、依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抓住父亲做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做生意时诚信、实在和具有诚实可靠的品质这三方面,由父亲的为人说出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2、文中做大买卖的老板,他的生意经对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发表各自的看法。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万年牢》评课稿

听了姜银平老师执教的《万年牢》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把握住了课文的主旨。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先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讲了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最后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姜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文章,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姜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主要从下面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步步推进。

1、欣赏导入,激起阅读兴趣

这堂课用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冰糖葫芦图片,使学生对普普通通的冰糖葫芦产生了一种好感,有学生说:“我以前不喜欢吃冰糖葫芦,可看了这么漂亮这么诱人的图片,我真的好想吃啊!”

学生对冰糖葫芦产生了好感,他们就会“爱屋及乌”,对阅读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激趣导入,为本堂课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2、初读课文,检查字词,整体感知“万年牢”。

在这一环节中,姜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要求非常明确,所以学生在交流时,一下子就找到了3个“万年牢”的句子,进行了整体感知,节省了教学时间。

3、自读自悟,重点感悟三处“万年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篇阅读课文中,姜老师能引领学生既从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又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中作简单的批注,然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特别是在理解第一个“万年牢”是,联系课文中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第三个“万年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来学。

4、回归全文,探究3个“万年牢”的联系

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为降低难度,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对照板书来说,因为板书有提示作用,这样,学生对3个“万年牢”关系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5,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姜老师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我们组制定的小专题《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到了实处。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朴实有效,体现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本堂课有这么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在学生指出三个带有“万年牢”的句子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后,找出具体段落,又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应该细读,也就是抓住父亲做糖葫芦时的几个动作来理解,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又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也就是抓住人物动作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这是学生写作时的一个难点,但老师没有这样做,使出示的这段话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2.在这三个“万年牢”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三个,也就是教人怎样做人,这句话应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它的含义,这样就重视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3.在做最后的小练笔时,老师说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可是什么写法老师没有引领学生概括出来,学生有些不明确。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对之处请指出。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